门以载情 弦歌不辍

期次:第12期    作者:李昱莹 郭树言   查看:37

河南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图

含英咀华,绽蕊吐香;卫水之滨,德沃群芳。河南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师大”)倚滔滔黄河水,临巍巍太行山,历经沧桑巨变,历久弥新。而校门作为师大百年风华的见证者,一直矗立在那里,陪伴着也参与着师大的变迁和发展。校门不仅是师大人出入的通道,更是师大形象和人文精神的象征,它承载着时代变迁岁月洗礼,也见证了师大精神的代代相传。师大诞生在烽火连天、局势动荡不安的年代,但它亦诞生在民族觉醒、英才辈出、文脉传承的年代。1922年5月,冯玉祥击败了当时的督军赵倜后督管河南,在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的基础上建立中州大学,创立了河南第一所大学——中州大学 (河南师范大学前身),中州大学校门也由此产生。1923年以后,师大经历了河南中山大学理科、省立河南大学理学院以及潭头办学等阶段的变迁。在这段烽火岁月中,无数人甘做萤火打破黑暗,愿意坚守信仰延续中原大地的文化薪火。

1942年3月,经多方努力,国民政府行政院通过决议,将“省立河南大学”正式更名为“国立河南大学”,一座具有鲜明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和古典韵味的“牌坊”式建筑应运而生。

1949年8月20日,平原省正式成立,省会定为新乡市。建省之初,百业待兴,为培育各方面人才,为国家建设注入新生力量,1951年,坐落在新乡市东郊的平原师范学院正式成立,赵纪彬为第一任院长,平原师范学院校门也由此产生。1952年平原省撤销,原省会新乡市划归为河南省管辖,随后,平原师范学院与河南大学合并为河南师范学院,设一院和二院两个分院,其中二院在新乡办学,以理科办学为主。1956年,河南师范学院更名为新乡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校门自此产生。学校大门简单朴素,恢宏大气。1985年6月,新乡师范学院正式更名为河南师范大学,大门整体结构基本不变。1994年师大校门重建,整体色调为暗红色,校门中间有“河南师范大学”的字样,红砖金字,饱含历史沧桑。

春夏秋冬,年年岁岁,时光荏苒,师大校门始终立在那里,目送了一代代师大人的到来和远行,无悲无喜,静默如初。它见证着师大的历史与发展,见证着学子的努力与成功,见证着文化的沉淀与创新,薪火相传、赓续不断。它不仅仅是师大的文化地标,更是长期以来师大人崇文明道、尚诚守德、抱朴求真精神的象征。

2012年12月,师大西校区南大门开工重建,2013年8月竣工,东西长62米,南北长6.8米,建筑总高度为11.25米。南大门正中央的“河南师范大学”字样由毛体书写而成,为师大增添了庄重肃穆的气息。大门的建筑风格为新古典主义,古朴与现代相结合的拱形设计、恢弘大气的毛体书写、高挑的门厅、圆形的拱窗和转角的石砌,在典雅中彰显着静穆的伟大,默默地驻守,见证着师大的历史与未来。

师大西校区南大门是校园中轴线的南侧起点,外通城市主干道建设路,内接学校标志性主建筑:毛主席雕像与图书馆。大门外立面使用莎利士红材质石材以及平板石材,并辅以玲珑有致的直线条、弧形线条、扇形线条等,尽显庄重典雅。

东区校门于2006年落成,风格厚重而简约,是师大十余年岁月变迁的见证与象征。而平原湖校区校门直面天佑街,正中间为“河南师范大学”毛体字样石碑,整体融合了北方建筑与南方建筑两种不同风格,宁静而致远。这些土木砖石亦浸润了牧野大地的风雅韵律,教会学子们秉承师道,传承师风。

2023年6月15日上午,在师大办学一百周年倒计时100天之际,由新乡市人民政府与河南师范大学共同建设的育人育才、科技创新以及人才汇聚的高地——河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港奠基仪式在新乡市平原示范区举行。与此同时,科技创新港的大门启动建设。科技创新港北大门沿袭了师大西区南门的设计风格和建筑元素,使用新莎利士红材质石材,结构形式上基本保持不变,展现着师大整体的精神风貌。

师大校门历经数载沧桑,在岁月里留下了古朴的印记,“跨入师大校门 学高身正为本”,“迈出师大一步 肩负师大荣辱”。它目睹着师大百年的辉煌和一代代师大人为振兴中国教育事业所付出的努力;它见证着师大人坚守百年、赓续“精育良才、教育报国”的使命;而如今它也期待着百年师大在新时代中原谱写出更加辉煌绚丽的教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