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声 历史有痕

期次:第12期    作者:陈小丽 张 延 薛 冰   查看:38


逝者如斯,不舍昼夜。师大即将迎来一百周年诞辰,这是历尽风霜的一百年,也是蓬勃向上的一百年,更是值得师大人铭记的一百年。百年建校时光如同一场盛大的旅行,亦如一部带着时光之痕的厚重书册。而校史馆作为承载历史和面对未来的实体性画册,是一校之重,也是一校之美。献礼师大百年校庆,让我们走进校史馆之史,感受师大人的温度与韧性。

河南师范大学前身是始建于1923年的中州大学(原国立河南大学前身)理科和创建于1951年的平原师范学院,历经了河南师范学院二院、河南第二师范学院、新乡师范学院等阶段。自2003年学校80周年校庆始,坐落在学校图书馆第八层的校史馆便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设计向公众无言传递着我校校史文化,成为我校一张闪亮的名片。

校史馆立足根本在于史,因此完善校史资料便成为建馆前期的重要任务。而在漫长的办学历程中,学校几经搬迁重组,曾记录着我校辉煌发展史的大量资料也在变迁流转中散落各地,其体量庞大、收集范围之广成为筹备建馆前期的一大难关。80周年校庆前,为了克服这个难关,学校党委宣传部和档案馆相关教师们花费了大约半年的时间驻扎在图书馆里,没日没夜地进行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为了收集到更多优质资料,当时学校不仅面向海内外各单位发布了收集校史资料的公告,还任派专门的工作小组前往河南省档案馆、新乡市档案馆和河南大学档案馆、北京电视制片厂等地了解故事、采集信息。而在得知我校决定建立校史馆的消息后,不少海内外校友积极响应,纷纷联系母校、贡献出力。学校通过校友会联系世界各地的校友,将细微的线索交织成网,在这样不间断地搜寻下,校史资料不断完善。

对于那些磨损或丢失的重要历史片段的资料,工作小组的成员想出了另一种方式来弥补缺憾。例如,馆内陈列的一张旧五五四教室的照片,便是由学校一位美术教师所画。在师大历史上,五五四精神彰显了那一时代学生们勤奋刻苦的优良面貌,也代表了师大在一定时期的学风校风,它是师大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闪光点。而在缺乏真实历史照片的情况下,这位美术教师便按照学校老教师的回忆和来自五湖四海校友们的建议,用画笔完成了历史的演绎,将师大人的记忆和情怀绘出并定格在纸张之中。

推开位于学校图书馆八楼的校史馆大门,沉淀着校史长河的一幕幕场景徐徐展开。古典式的装潢,檀木色的主色调铺陈在观者眼前,展品摆放错落有致,点缀在馆内如闪闪的明星。第一期校史馆开放日时,不少校友特地返校“打卡”,追忆记忆里的校园,对其不吝赞美并提出了许多宝贵建议,这也为校史馆后期的翻修与新馆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岁月的流逝为校史馆带来了时间的印记,九十年校庆时学校决定重新翻修校史馆,在原地址不变的基础上,对馆内收藏的历史材料进行丰富与扩充,并在装潢上融入现代化色彩。

工作由档案馆具体负责,“为了尽可能全面地收集材料,我们下到基层,到各个单位找负责人面谈,或前往他们家中拜访,一方面表达自己的诚意,另一方面能够更加深入了解材料背后的故事。”校史馆主任王朝红回忆道。工作团队根据收集到的资料制作方案、商定细节,反复地审核修改,在团队成员都满意的情况下再上交学校开会研究,方案通过后开始施工。时间紧任务重,档案馆相关工作人员坚持把好细节关,保证校史馆翻修后的质量。

翻修后的校史馆去掉了原先的古色调,增添了不少亮眼明快的色块,让人眼前一亮。校史馆背景墙后还安装了多媒体投影等先进设备,用于在师生参观过程中播放相关宣传片和花絮。再配上细致生动的讲解,充分调动了师生的感官体验,有助于参观者更详细地了解学校历史。既满足了校史馆信息传递功能的需要,也满足了受众的视觉审美需要,翻修后的校史馆以其用心的设计和先进的科技将师大风华历史细细述来,为前来观展的师生提供多感官多层次的文化熏染。

岁月无声,镌刻风华迭新;时间无言,记录校园变迁。为庆祝即将到来的百年校庆,学校决定对校史馆进行重建,新的校史馆位于东校区实训楼一层,展厅面积达到一千零五十平米,包括贵宾室、序厅和校史、校况、校魂三个展厅。更加广阔的空间,要求容纳更丰富的校史,这也意味着收集校史资料工作的难度增大。

面对这一状况,校史馆建设团队时常开会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确保工程建设的进度。据王朝红介绍,团队成员在电脑桌前整理资料、调整策划,经常忘记时间,待忙完手头的工作走出办公楼后,抬头已是满天星光。“在师大百年之际,将校史馆建好意义重大,为了给广大校友和师生提供更好的观展体验,大家再苦再累也值。”王朝红说。

一些历经千辛万苦得以保存的材料,因为年代久远也遭受了种种不可避免的损坏,这加大了材料收集的困难。为此,团队老师除了亲自上门拜访曾经的师大师生外,还通过网络渠道加大宣传力度,向海内外的校友征集信息。不少校友积极反馈,寄来了他们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旧物,如老师的手写教案、课本、毕业证、餐票等等。

这几天,王朝红接到了一个来自周口的电话,对方说自己的姥爷在五十年代曾是师大的一名学生,家中还保存着一张姥爷的学生证。在王朝红表示可以直接邮寄到学校后,这位热心人士坚持要坐火车亲自送来,他认为带来的不仅仅是一张薄薄的学生证,还有姥爷求学的故事和对母校的追忆。

“有不少校友从很远的地方赶来送资料,他们将旧物一一展开在我们面前,兴致勃勃地同我们分享每个物品背后的故事。”王朝红说。那些别人眼中已经很陈旧的物品,他们却视若珍宝般地保存了几十年,展示出来时也是干净整洁的,例如课本连边页也没有一点卷起的痕迹,如同新的一般。在他们眼中这些不仅仅是简单的物品,更是承载着回忆与情怀的宝物,诉说着他们对母校难以割舍的、深厚的血脉之情。

无论是一本书籍还是一枚校徽,亦或者夹在书中经过岁月洗涤的落叶,虽时过境迁,这些物品褪去了当年的色彩与光泽,留下了时间的痕迹,但它们仍保留着当时的记忆与情怀,这是不可磨灭的,即使远隔万里,也会与学子内心深处那份真切的悸动发生共鸣。王朝红说:“新的校史馆在设计上更紧随现代化的步伐,让学子的情怀、学校的历史在现代技术的帮助下重新活过来,以鲜活而又生动的形象展示在大众面前。”

史承百年韵,馆藏师大情。建设校史馆,既是学校注重发扬历史文化传统的明证,也能在铭记师大历史的同时,促进师生感情和校友情怀。历史之厚重可于校史馆观之,校友情怀之善亦可从校史馆察知。

目前新展馆仍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之中,宽阔的场馆、丰富的校史资料和先进的科技展览元素相互融合,一座底蕴厚重、庄严先进的校史馆画卷将很快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校史馆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激励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重要基地。我们将努力确保新校史馆顺利完工,不辜负大家的期待,继续发挥校史馆凝聚师大历史,宣传大学精神,传播校园文化的作用。”学校图书与档案信息中心主任崔宗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