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求索,科研路上争创佳绩

期次:第809期    作者:记者 田贵秀 白冰玉   查看:46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的召开,关于真理标准的讨论,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对全校教师、干部提高认识、解放思想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为促进办学层次的进一步提高,科研工作在校党委、校行政的领导下,结合我校实际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显著成就。

   科学研究工作进展显著

1978年以来,我校结合教学进行各门学科的理论研究,取得了一批成果。哲学社会学科发表多篇论文,自然科学理论与实验方面的研究有较大发展。在应用科学研究方面,我校在农业、医药等领域作出巨大贡献,获得多项省、市科技成果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校的应用研究及科研开发工作在以往较好的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1994-2003年间,我校通过省级以上技术鉴定的科研成果有180项,与国内外签订技术合同111项,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2017年12月,我校常俊标教授作为发明人授权的发明专利“2’-氟-4’-取代核苷类似物、其制备方法和应用(ZL200710137548.0)”荣获中国专利金奖。

“十二五”以来,学校主持承担国家“863”“97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及优青、国家社科基金重点、国家星火计划、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1800余项,获得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00余项,授权专利1000余件,其中中国专利金奖1项。以第一作者单位在 SCI、SSCI、A&HCI、EI、CSSCI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教材近600部。

                                                    科研平台建设实现高层次突破

重点实验室是培养人才、产出科研成果的重要基地。从20世纪90年代起现校将自身优势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经过多方努力,先后建立了省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省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重点学科开放实验室等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002年,在省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我校成功申报 “河南省细胞分化调控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2003-2013年是我校科研平台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十年间全校共新增科研平台37个,新增平台数量占全部建设数量的 92.5%。截至2013年,学校拥有厅级以上科研平台40个。按平台类型分布,重点实验室22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1个,协同创新中心2个,人文社科基地5个。按平台批准立项部门分布,省部级平台15个(含科技部1个,教育部2个,省级12个),厅(市)级平台25个。

2017年3月,我校牵头申报的“河南省有机功能分子与药物创新重点实验”被认定为河南省重点实验室。2017年8月,我校化学化工学院申报的“绿色化学与电源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2017年度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实现国家级创新引智平台建设的重大突破。2017年10月,以我校为依托主体申报的“河南省光电传感集成应用重点实验室”被批准为河南省重点实验室 。

截至目前,我校拥有4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9个省厅市级重点实验室,23个省厅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4个省厅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省级院士工作站,2个省级软科学研究基地。

重点学科建设发展迅速

1987年,我校的理论物理物理化学、遗传学动物学被确定为省重点学科。1997年,在第四届省重点学科评审中,我校参评的六个学科全部通过2000年,理论物理人选我省第一批特聘教授学科名单。 2001年,物理化学、动物学入选我省第二批特聘教授学科名单。2002年,有机化学入选我省第三批特聘教授学科名单。截至2003年,我校共有省级重点学科7个,校级重点学科14个。

目前我校共有28个学科被确定为新一届河南省一级重点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生态学”等,覆盖了19个学院。与第八批河南省重点学科相比,我校一级学科由原来的22个增加到28个,新增哲学、法学、心理学、材料科学与工程、药学、美术学等6个一级重点学科。

2017年12月28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我校共有16个一级学科上榜,包括4个博士点学科和11个一级硕士点学科。其中,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3个学科的排名百分位,居国内本领域前20%~30%;环境科学与工程、教育学2个学科居本领域前30%~40%;数学、外国语言文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等3个学科居本领域前40%~50%;统计学、政治学、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体育学、中国语言文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哲学等8个学科居本领域前50%~70%。我校上榜学科数在河南省15所参加评估的高校中居第3位、在全国39所参加评估的地方师范大学中居第12位(并列)。2017年,化学、工程学2个学科持续进入ESI全球前1%。

2018年3月,我校申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数学、生物学、光学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水产等8个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教育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获批,至此,我校现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10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个。2018年9月,我校材料科学学科新增进入ESI全球前1%,成为学校第三个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的学科。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教学、科研工作走上正轨并取得显著成就。我校学报坚持以繁荣学术、打造名刊、服务社会为目标,文理两刊双双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文科学报多年连续入选CSSCI源期刊,为促进学校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