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杂感

期次:第798期    作者:◆文学院 王 毅   查看:39






(图/王嘉玥)



  老实说,在上大学之前,我对春游确乎是没有什么切身体验的,总是沉醉在在别人的游记里感受这春天的狂欢。此番与大通诸君同去踏青,也算是给自己的人生开了个先例。
  二郎山,灯台架。这两处听起来颇为新奇,甚至连一些河南本地人都很少听过的地方,便是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它所在的地方—舞钢—只是一个普通的小城市,我在来豫之前也知之甚少,这也让我在临行前也充满了好奇。
  清晨,伴着散落的雨滴和低沉的阴云,我们踏上了南下春游的车。五个多小时后,当我走下车时,眼前的景象让我心中又燃起了对此行的强烈期待:山坡上密布的树木在雨水的滋润下显得愈发苍翠,山前的石漫滩水库在氤氲雾气的衬托下并没有人工湖的那种拘谨和呆板。我急切地打开相机想留下这一景色,却 总 觉 没有好的角度。
  一行人集结完毕,用过餐后,便继续撑着伞开始向山上进发。八十余人,少说也要有伞五六十支,起起伏伏,扭来挤去,沿山路向上望去倒真有些趣味。拾阶而上,视野愈发开阔。我终于看到了山与水在氤氲间相映成趣的美妙景观了。立于“半坡亭”中(彼时有亭不知何谓,权且这样命名),风凉而不悲,对面山的一脚伸入湖中,并无伤及景致,再向后边看去,漫山苍翠。最妙的是眼前的树木随风轻摆,树枝尽情地在这淡灰色的天空下延展,枝上多是刚抽出的新芽,这也许就是中国传统美术所追求的独特美吧。走向树林深处,山路开始平坦起来。迷离的树林中分出来不少道路,总能见到山石间硬生生挤出来的几簇花,各式颜色都有。春雨虽使这深林阴冷异常,但令人欣慰的是这里四处都是跃动的生命。这也许就是春景与秋景的区别。
  行程将至山顶,抬头只见“灵霄正门”牌坊,再搭配着坊内朦胧的“仙气”,使人的思绪不自觉地飞到了《西游记》中的天庭。同行诸君也打起了精神,朝着顶处的玉皇金殿兴奋地冲去,颇有股子“踏碎灵霄,放肆桀骜”之气概。我穿过牌坊,经东西配殿,沿着石陛登至金殿,周遭景象着实令人吃惊不小:山下林间虽雾气蒙蒙但尚可分辨方向,此处竟“四下茫茫皆不见”,烟云缭绕至难辨天地的境地,一时间竟自觉“羽化而登仙”,真妙不可言也!
  短暂将歇后,一行步下山来,据说之后便可亲自泛舟撑筏于湖水上,心中自是万分欣喜。尔后,我们分到了救生衣和船桨,列着队,趟过满滩的烂泥,小心翼翼地登上了船。起初我们都有些新奇,好奇如何开动船筏。当我们将船越开越远时,又担心如何将船开至原点。总之,开船于人是个又普通又新奇的体验,毕竟我们不能只在书上体验“与客泛舟”
  的乐趣,那总是别人的。
  晚间的篝火晚会算是一段小插曲,无论熟人生人,大家都围聚在篝火边,又是唱又是跳,气氛在浇火的汽油的助推下一浪高过一浪。结束了这短暂的狂欢,我们要返回集合地准备前往第二天要去的地方。在回集合地的路上,配合着各色灯光的“风车走廊”颇具些浪漫味道,人穿梭在这光怪陆离间,影子若有若无,风车沙沙一响,人便陶醉在这夜色中了。
  次日,天气放晴,我们便进抵灯台架。不知为何,当我第一次听闻此地名时,就想象到此地必然山势险峻。彼日一见,果然如此。由于是早晨,登山时除了我们,再少见其他游者,这倒也使人心情舒畅些。初攀那山阶,就觉得那好似天梯一般,逼得人不得不攀阶而上,再加之妖风之习惯性助阵,让这登山变得有些艰难了。
  行至玻璃吊桥时,我与许多人一样,打算去那透明桥走上一遭。除风力照旧,其他一切安好,脚下山谷间水流潺潺,皆可清晰闻辨,放眼远眺,山川相接,心情甚好,在此留影不少。到后来都是些九曲回肠的山路,在崖壁间走一遭也算趣事一桩吧。
  其实走来走去,这二日行走处都是些自然景致,看了许多山水,少了些人文物象,也觉得有些疲劳,这也许是春游唯一缺憾的地方吧。
  正如题头所言“杂”者,头回春游,心中感触还是颇多的。篇幅有限,暂且至此搁笔,然春游之事、春游之感远非至此,先写这些,献给山水,献给诸君,献给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