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石砖瓦抒写师大芳华

期次:第796期    作者:王子月 李子威 王帆   查看:29








  暮夜将至,天幕底端的一切都是模糊的,可静立在牧野大地上的师大建筑,却又显出它棱角分明的轮廓。夜要来了,可它们依然站立,如远古的巨人般安详。师大的每一栋建筑,都凝聚着建筑师们辛勤的汗水。从窗口眺望,掩映在葱郁树木下的,正是钢筋铁骨中的温柔。
  师大一路走来,屡经风雨而历久弥新,从苏式风格的勤政楼,到各具特色的文渊楼、新五五四楼,再到现代化的东区教学楼,建筑记录了岁月的变迁。作为师大建筑的守护者,基建处的发展自然也与师大紧密相连。1978年以前的师大校舍面积仅为8万平方米,随着全国统一招生制度的恢复,学校原有的基础设施已经无法满足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学习生活的基本需求,我校基础设施建设亟需加强。次年,校党委研究决定,将基建工作从总务处分离,成立基建办公室,又于1984年改为基建处,下设材料科、施工管理科、办公室和财务室。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校园基本建设规划工作的编制、修改和落实,以及校舍工程、道路管网及运动场地等建设工作的实施,不仅涉及范围广,而且触及多元的建设领域。基建处的成立也很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随着基建工作的不断推进,师大人得以在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的校园里安身立业,求知明智。
  我校先是于1982年完成新建图书阅览楼工程,藏书万卷,满足了人们求知的需要,又于1985年这一年完成了物理实验楼等更多基建项目。这些早期项目的及时落成缓解了当时学校教学、科研、办公条件相对紧张的状况,更为学校以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随着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学校投资机制、住房制度的改革,使我校基建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校的基础建设也正因牢牢抓住发展浪潮,跟紧时代潮流,才有了如今的规模。回顾这些工程,东区综合教学楼的建设就是与时代共发展的典例。
  从基建处办公室得知,在建的东区综合教学楼建成将是一座集现代化、人性化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教学楼。此楼在规划设计、选材用料、工程监督等方面都有严格的流程和科学的管理,符合绿色共享的时代要求,但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不免会遇到问题和困难。新乡气候干燥,多大风,工地常常尘土飞扬,达不到国家的环保要求,故而必须协调环保与建设的关系。但如今占地面积41625.35平方米、可满足八千多名学生同时上课需要的综合教学楼已然完工,进一步改善了我校教学条件,更为师大又增一处美好风景。在师大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对教学楼、宿舍楼等基本建设的需求也是与日俱增的。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更加合理地开发现有土地,增加土地利用率,建设更为先进的教学楼,来缓解教育资源的紧张?已然成为基建处的当务之急。这个问题既是发展也是挑战,为此则需要一丝不苟的态度和精神。
  一根根横梁、木柱,构成了房屋的框架,一束束斗拱,支撑着梁架,装饰着外观,古人依托着鲁班精神建造了美轮美奂的亭台楼阁。在当今我校的基建处,也在努力秉承着鲁班精神,小到一砖一瓦,大到工程设计,都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在行政管理方面,基建处实行“设计、施工变更及现场签证管理制度”、“工程质量督查制度”等各种岗位责任制。“规矩勤奋传承,工具巧妙创新,建筑实用精美,服务高效诚信”,他们将鲁班精神落实到日常工作的点点滴滴中。基建处庞大的资料收纳处里,那一张张图纸,一本本合集,见证着师大建筑的不断完善和基建处的不断成长。从二维空间的精密到举目可见的挺立,基建处静静地将高楼筑起,在沉默中述说着寒来暑往。它将师大学子的未来托在温暖的教室中,盛在柔和的灯光下。相信在未来,不断进步中的基建处将为师大设计更现代化的建筑,让时代科技与建筑结合,让人文精神与建筑融接。
  行走在师大的土地上,顾盼左右,无不是漫漫好风光。秋日朗空,高大雅洁的图书馆里,有手捧书卷的学子遨游其中,红绿相间的体育场上,青春活泼的身影处处闪动,想来也是基建处的一种幸福。因为种种原因,基建处一直没有招纳到足够的新生力量,如何在现有的条件待遇下聘到能力突出的年轻人,成了基建处的一件大事。如果可以合理解决基建处的人才问题,相信新鲜血液的注入也将会为基建处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力量,给学校带来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