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楼的往昔岁月

期次:第793期    作者:马俊柯 代胜蓝 郭立言   查看:116


(图/李雨昂)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撒进校园,当常青的松树在道路上投下片片浓荫,当风穿过竹叶卷起潇潇清音,驻足于平原楼下,你是否能听到一个苍老而平和的声音,那是平原楼在讲述一段它与师大的故事。
  1951年5月25日,大批工人和技术人员进入工地,平原楼建楼工程开始,历时不久,平原楼就坐落在了学校中轴线上。建成伊始,这新奇的两层仿苏式建筑十分引人瞩目———学校建立之初,整个校区都被农田和卫河环绕着,没有大路,人员物资都要依靠船只摆渡,新建的平原楼在这样的环境中,承载了一份师生的期待。1951年11月,平原师范学院举行了简朴的开学典礼,现在的平原楼在当时作为唯一的教学楼,开始作为数学楼正式投入使用。激动人心的开学典礼带来的热闹,也慢慢平息在师生求知的探索之中,平原楼进入了它作为数学楼的时期。
  作为数学系办公楼的日子可以说是平原楼投入使用以来的鼎盛时期,它见证了数学系教授们在艰苦的环境下醉心学术诲人不倦的情怀。1956年,经过系科调整,原河南大学理学院的全部师资调整到位,黄敦慈、李新田、杜孟模等教授随之进入平原楼。当平原楼还是数学系办公楼时,它的使用布局是紧促的,这和它本身只有两层楼高息息相关。数学系柴新宽教授回忆时说道:“那会儿(一楼)最东边放着咱学校的二代计算机,南边是资料室,会议室在北边,教研室在二楼,二楼是木地板,隔音效果不好。当时的人对物质的要求很低,整个教研室有十几个人,只分了两间房,大家在一起讨论学术交流经验,也没人抱怨条件艰苦。”修建之初的艰苦条件限制了平原楼的空间,却没有限制师生求知的热情。
  可以想象,在那个教学资源略有缺乏的年代,平原楼对于师大学子是怎样特殊的存在。虽然与后来一批又一批新建成的教学楼相比,平原楼显得有些陈旧,但正是因为它修建时间早,才得以亲眼见证并且陪伴数学系一步步成长。即使当时的办学场所有些拥挤,但数学系师生对于学术的追求仍是热烈且执着的。柴老师说:“那时我们都是抱着务实的态度投入教学工作的,即使当时是十几个人共用一间调研室,我们也依旧坚持着。”数学系的教学工作在这两层的楼房里井然有序地进行,无数个灯火长明的夜晚,也让数学系师生与平原楼之间的感情愈发深刻。
  直至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数学系的发展已经和平原楼不可分割了,在这期间,平原楼伴随着数学系经历了许多难以忘怀的时刻。1978年7月12日,数学家华罗庚与我校数学教师合影。1983年10月13日,师大数学系也吸引了著名数学家陈景润教授来这里讲学。在那个学风敦厚的年代,平原楼以博大的胸怀迎来专注学术的大师,容纳渴求知识的青年。
  在1978年以前,我校主要建筑仅有数学楼(即平原楼),一号、二号教学楼,物理楼,化学楼等,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愈发重视,资金更加充裕的师大为了满足教学需求,先后盖起了一栋又一栋服务于各个学院的教学楼,平原楼这栋曾经位于校区中轴线上的主要的教学楼,有了它的“兄弟姐妹”,它身上的担子也减轻了许多,那些新建的带有实验室的现代化教学楼,渐渐成为了主要使用的对象。在此之间,平原楼也面临过将被拆除的险况,柴老师回忆到,“当时里面的电和水都停了,加之楼里是木地板,容易引起火灾,所以才产生了要拆掉它的想法。”但平原楼最终还是在多方努力下被保留了下来,“平原楼对于数学系的意义是十分特别的,我们对它的感情也是浓厚的。”柴老师说。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平原楼都作为一栋历史标志性的建筑伫立在师大校园中。 在闲置了许久后,人们最终还是意识到了———这栋“元勋楼”的历史文脉传承价值和纪念意义,远超于它的使用价值,平原楼承载了无数过去与情感,得以保存了下来。经过整修,2007年它被重新投入使用,为了纪念作为师大前身的曾经的平原师范学院,整修后的它被正式命名为“平原楼”,且楼身上得以保留下有“平原师范学院”字的图案。平原楼上面的图案,也为河南师范大学校徽设计提供了创作的基础。
  这栋陪伴师大经历了风风雨雨的大楼,虽然不再作为教学楼使用,但随着学生处、校友会、创业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的入驻,平原楼以综合楼的身份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也参与到学校的工作当中,继续为师大贡献自己的力量。2017年平原楼又经历了一次重新修整,其内部门窗都在重新修缮后更加牢固,如今作为综合楼的平原楼,已经无法跟其他比较年轻的教学楼相媲美,但职能的转变却使它愈发厚重而沉稳。
  时代以它特有的能力俘获新生,新鲜的血液不断注入师大近百年的躯体之中。那个以平原楼为中心的平原师范学院的日子虽然已经过去,如今只能从寥寥资料和教师们的描述中得知它往日的风采,但松荫和竹影不曾改变,相似的时光从历史的卷轴中缓缓被抽出,与未来悄然相遇,当憧憬和希望落在年轻一辈的肩上,平原楼也将迎来新的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