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助推了伪造“鸡汤”盛行

期次:第793期    作者:王悦   查看:41





  10月26日,知名作家莫言深夜回复了网友的一篇微博,引起了网络上一片热议。事件的起因是网友在10月24日的发了一条“莫言名言”,并@了莫言本人。莫言回复:“理不糙,可我也想知道这是谁写的”,否认了该段“鸡汤”出于自己之口。(10月30日《扬子晚报》)网络上该类的伪造“鸡汤”风靡已久,“被鸡汤”的也不只莫言一人,“出镜率”较高的名人还有鲁迅、张爱玲、白岩松等。细究便可发现这种伪造名人名言在文学化启发性、激励性语言的表象之下,多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心灵鸡汤。假“鸡汤”内含如此寡味,又缘何传播得如此之广呢?
  伪造“鸡汤”的盛行背后是利益链在助推,发布者通过借助名人效应骗取阅读量从而获取商业利益。一段简单“鸡汤”冠以名人标签,传播效果自是翻倍。在快速化阅读时代,人们缺乏深究意识,判断阅读信息来源时仓促,所以更容易也更加乐意相信那些带有名人符号的信息。此时“名人”就被赋予了一种商标的意味,发布者借助这个无形的、不需要注册费用的“商标”来谋取经济利益。
  据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有61.2%的成年国民进行过微信阅读。社交化阅读的兴起使我们的阅读更丰富,但也造成阅读的浅显化和片面化,同时朋友圈文章传播速度之快之广,都为伪造“鸡汤”的盛行提供了条件。虚假、造谣和不科学的内容在很多微信文章里扎堆生长,大量转发,让人真假难辨。
  普通人对于名人存在盲目的迷信与崇拜,归根结底是自我价值意识与辨别能力的缺失。伪造“鸡汤”的发布者正是迎合了人们这一弱点而引起的心理需求。“鸡”从现实世界跳开,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对现实生活加以玩味和升华,与实际人生有着一定的距离。由于它不涉及切身的利害牵绊,所以更容易带给人美感的体验,有其积极的作用,但稍有不慎就会落入空泛。严重的是,伪造“鸡汤”违背了诚信原则,不论说得再好,终究是有“毒”的。然而即使很多人已到中年,还没有学会独立思考,面对这些看似很有道理又冠以名人之名的假鸡汤,很容易就会被征服。
  究其危害,过度运用,会对名人的名誉权造成危害。但是很多情况下若是这些假鸡汤不小心被“冠名者”尝到,他们大多是苦笑或者嗤之以鼻,少有人出来打假。“被假冒”的本人能够像莫言一样站出来辟谣、澄清事实对于遏制“假鸡汤”盛行会极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