奠基人

记平原师范学院首任院长赵纪彬

期次:第789期    作者:时珍惜,王艺涵   查看:207






  『编者按:赵纪彬1905~1982学者,教育家,哲学家,历史学家,革命家。1951年8月17日,经政务院第九十八次政务会议通过,周恩来总理签名颁发任命书,任命赵纪彬为平原师范学院院长,即平原师范学院首任院长。』
1951年8月17日,一张由周恩来总理签名戳记的任命通知书签发,赵纪彬正式就任平原师范学院院长。忆往昔峥嵘岁月,赵纪彬先生带着来自祖国南北近百名青年老师为学校的筹建四处奔波忙碌,这群师大的奠基者们,齐力翻开了我校历史浓墨重彩的新篇章。心向红旗 情钟国学1905年7月25日,赵纪彬出生于河南省内黄县千口村一个没落地主家庭。父亲赵钟庆是晚清秀才,爱书成癖。赵纪彬少承家学,国学功底深厚,自幼便与国学结下了不解之缘。9岁入私塾时,他已能识两千余字,早期的启蒙教育为他打下了坚实的古文学基础。1923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大名省立第七师范。其间,赵纪彬深受新文化运动的洗礼,积极追求进步,很快成为新思潮的狂热追随者和共产主义的积极宣传者、实践者。
  1926年,赵纪彬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大名特别支部委员。1927年8月,任濮阳中心县委宣传部长,从此走上职业革命道路。此后数年间,他曾任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长、北平高教联秘书长及组织部部长等职。尽管他屡陷囹圄,却仍然攻读不辍,他不仅是一名革命家,也是哲学家、史学界的活跃人物,他治学严谨,富有创见,长期致力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探讨中国哲学史,特别是在唯物论史、中国知行学说史、中国逻辑史以及孔子研究方面成就斐然。1938年他的 《中国哲学史纲要》出版,该著作自成一家,引起了学术界关注,是我国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嚆矢之作。其后,被复旦大学聘为哲学系教授,从此走上高等教学讲坛。1941年,任东北大学中文系教授。1942年,专著《中国行知学说史》在中国文化服务社出版,受到学术界、教育界好评。除此之外,赵纪彬所著的《中国哲学思想》《哲学常谈》《哲学要论》等著作,都是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哲学洞识相结合的典范。
  1959年,赵纪彬出版《论语新探》(第一版)一书,1962年,出《论语新探》第二版。该著作采摭博富,立意宏远,是赵纪彬先生生前最珍视的一部作品,先后在美、日等国翻译出版。1963赵纪彬先生调任中央党校教授,先后著有 《中国思想通史》(与侯外庐等人合著)、《古代儒家哲学批判》《困知录》等,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专著15种,凡300余万言。遍尝坎坷建师院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省会为新乡市。应建设之需,省委、省政府决定建立一所高等学校。1950年10月,平原省人民政府第八次会议决定,立一所大学,校名暂定为“平原大学”,赵纪彬先生应平原省主席晁哲甫之邀从山东来到新乡,先后任平原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和平原省政协副主席,主持筹建平原大学(后经中央教育部指示校名定为平原师范学院)。1950年11月召开第一次筹委会,会上决定成立平原大学筹备处,由省政府主席晁哲甫、副主席韩哲一、文教厅长王振华以及赵纪彬、魏明初担任委员。自此,赵纪彬接过了筹建大学的重担,四处为师资力量、校舍建设南北奔波。筹备工作主要由赵纪彬、魏明初二人初步筹划,延揽建校人员,二人在建校初期,披荆斩棘,含辛茹苦,为平原大学的筹办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经过一年紧锣密鼓的紧张筹备,平原大学在牧村开学,赵纪彬任平原大学常务副校长兼党组书记。1951年3月,经中央教育部批准,学校定名为平原师范学院。1951年7月平原省人民政府上达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文稿,表明教育部已经核准平原师范学院成立,核准参加华北区统一招生。
  1951年8月17日,一纸编号为政字第3948号的任命通知书签发,“兹经政务院第九十八次政务会议通过任命赵纪彬为平原师范学院院长。”赵纪彬正式成为平原师范学院院长。这封任命书宽27厘米,长32厘米,上方正中印有鲜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日期落款处盖有边长为7厘米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朱红色方形印章,并有周恩来总理签名的蓝色戳记,这是我校发展史上鲜亮的一笔,更是历史的无声见证。
  1951年10月,学校开始上课,建校之初学校尚不足600人,教学设备及其他方面的条件都很简陋,师生员工一方面进行着紧张的教学和行政工作,一方面积极参加劳动建校。1951年11月23日补行了盛大的开学典礼,赵纪彬在开幕词中不仅叙述了学校平地起家筹建大学的经过,而且也对开学前后学校基本状况作了简要的阐述,“我院于去年11月间成立筹备处,今年4月底开始购地购料,5月下旬动工建筑,8月招生,10月上课。现在全院已有83位教师,来自全国6个大行政区、16个省份和京津沪宁等大城市;有师范生、干部(训练班)共计485名学生、学员来院学习;有51位行政干部和47位工警同志负责配合教学工作。全院13个教学单位,共开课85门,每周授课440小时,进行正规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教育。”赵纪彬在开幕词中号召师生员工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改造自己,结合业务进行爱国主义及国际主义教育,并积极参加三大运动,从实践中来考验自己、锻炼自己,使自己成为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武装的人民教师和革命干部。他还号召教职员工在教学、工作方面克服旧的正规化观念,精简课程,防止铺张浪费,用革命精神和革命办法,大量培养人民教师和建设人才。
  平原师范学院是在祖国一面进行抗美援朝,一面进行大规模的革命环境中建立的新型的高等学校,1953年,平原师范学院与河南大学合并为河南师范学院,原河南大学称河南师范学院一院,平原师范学院称河南师范学院二院,赵纪彬任代副院长,主持二院工作。1955年河南师范学院二院改为河南第二师范学院。1956年,河南师范学院一院与河南第二师范学院分别改称开封师范学院与新乡师范学院,赵纪彬任开封师范学院代院长、院长,兼职河南省文委副主任等职。这次改变的校名,沿用长达30年之久,由于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个系办学成绩颇为卓越,新乡师范学院在全国的教育界、特别是在高等院校中闻名遐迩,故而新乡师范学院在河南师范大学的历史上是值得纪念和回顾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激励我们的里程碑。永远的精神指明星从应邀前来新乡、成立筹备组到校名确定中的波折及最后确定,从十月开学,到成立河南第二师范学院(有时称第二河南师范学院),赵纪彬先生紧紧抓住了1953年和1955年两次大的发展机遇,使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500人,为1956年院系合并处于有利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否则有可能被撤消或被合并。六年中“肃反运动、土改运动、平原省撤消、院系调整”等社会活动非常多,但是赵纪彬先生依然挤出时间搞科研,带头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六年内,学校边办边建,效率之高令人吃惊,在教学教法、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也逐步开展起来,并拟订各系课程计划草案,1951年5月初,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教育、文史各系,均已拟妥。
  赵纪彬先生,是长材茂学的学者,是蔼然可亲的教育家,更是披荆斩棘的探路者,六年的风雨历程,他不仅开展科学研究、编制科学研究计划,还本着对学生全面负责的态度,主持开展各种文娱体育活动、普通话训练班等。先生终生在政治与学术界大放奇彩,作为一个坚定而纯粹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先生秉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丝不苟、持之以恒地探讨中国哲学史,为发展和繁荣我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身先垂范,泽被桃李。
  以赵纪彬先生为代表的建校者们是师大学子永远的精神指明星,他们是“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最高阐释,师大学子仰其光、沐其德,修身治学,养浩然正气。从1951年平原师范学院建立以来,六十余载的光阴慢慢流逝,当初最早的那批建设者也已经老去,但他们留给师大的痕迹却始终清晰,当时他们面对的只是满眼的荒芜,而如今的师大历经一代又一代师大人的建设,早已高楼林立,风光旖旎。
  当拓荒者们老去,他们拼搏务实的精神仍藏在每个师大学子孜孜不倦、上下求索的身影中,他们从未远去。拓荒人一砖一瓦建起了最初的师大,奠定了未来发展之根基,为了师大的发展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当拓荒者老去,如今的师大人接过了代代传承的火炬,挑起了把学校全面建设成为国内知名、区域引领、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的重担,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师大师生将时刻不忘建校者之精神,务实奋发、砥砺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