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八大以来,我校师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实现了科研、教育、文化、交流等多方面的新突破。十九大召开在即,本报特开辟“喜迎十九大”专栏,全校师生共同回顾学校成绩。对此本期推出科研学科篇。

喜迎十九大,科研路上砥砺前行

期次:第789期    作者:记者孟书杰 陈应典   查看:22

  2012年,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十八大以来,我校始终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改革为驱动,以创新为引领,在重大项目、国家科研平台、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科研创新,项目突破谋新篇2017年8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结果正式公布,我校共获得立项资助54项。其中,化学化工学院仉华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资助,是本年度河南省唯一的1项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与仉华类似,2012年,我校省级特聘教授、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曹俊杰博士获得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成为我省该年度在此项目上的唯一获得者;2016年,我校刘玉芳教授主持的 “低温光谱发射率测量实验装置”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资助,项目执行期五年,直接经费735.99万元。
  在改革突破的浪潮中,我校全体干部职工创新务实,找准定位,争先进位,不断创造科研成果新成就。2015年,我校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项,立项数量再创历史新高;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9项,获得经费资助395万元,立项数量在全国高校中排名46位,创造了我校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量及经费资助金额的历史最好水平。
  发展成就瞩目却从未止步。2016年,我校获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1项,立项数比去年增加了120%,立项数量位居全国高校44位,居河南省高校第1位。在十九大即将到来的关键时刻,我校在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名单中,共有15项课题获准立项,获得经费资助300万元。其中文学院以5项的立项数量位居“中国文学学科”排名全国第2位,体育学院以3项的立项数量位居“体育学学科”排名全国第5位。另外我校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类项目2项,获得经费资助36万元,实现了我校在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类项目零的突破。学科建设,综合指数藏发展近年来,ESI全球排名得到高校关注。2014年,我校进入ESI全球前1%,在我国进入前1%的96所高校中位居第63位,物理学、化学、工程学3个学科进入ESI前1%学科排名;2015年,以学校为第一作者单位的ESI高被引论文数位居国内高校第65位、河南省高校首位;2016年,在河南省进入全球 ESI前 1%排名的9个学科中,我校化学、工程学2个学科入围,我校进入ESI中国大学综合排名百强高校。
  与ESI排名相关,由自然出版集团发布的自然指数排行榜(NatureIndexTa鄄bles)也成为评估高校科研质量的重要依据。2015年,我校位列全球自然指数综合榜亚太地区高校第121位,全国高校第54位。在纳入自然指数评价的四个核心学科领域中,我校有三个学科进入全国高校前100强,其中,自然指数———物理学学科位列全国高校第38位,化学学科位列全国高校第57位,地球与环境科学学科位列全国高校第59位。物理学科还以第94位进入亚太地区全部高校100强;在2017年,我校位列全球自然指数综合榜亚太地区高校第110位,全国高校第51位。在纳入自然指数评价的核心学科领域中,化学学学科位列全国高校第47位,并以第89位进入亚太地区全部高校100强。
  在河南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印发《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并公布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期学科名单中,我校有2个学科入选。其中,化学一级学科入选优势学科A类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前沿物理与清洁能源材料特色学科群入选特色学科A类学科(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建设成果不断突破,为我校科研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平台聚智,省部共建齐奋发2015年8月13日,《河南省人民政府、教育部关于共建河南师范大学的意见》(豫政【2015】52号)出台,标志我校正式跨入省部共建高校行列,学校的办学体制和发展层次迈上新的台阶。仅当年度,我校受理专利及软件著作权322项,其中发明专利189项、实用新型 专利94项、软件著作权 39项;授权专利211项,其中发明专利85项,发明专利授权量较2014年增幅为165%。
  面对省部共建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我校着眼于国内高水平大学建设,站位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与行业需求。2017年8月,我校申报的“绿色化学与电源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入选2017年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绿色化学与电源材料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重点围绕绿色电源催化材料、绿色介质化学、绿色有机合成等方向开展理论及技术创新研究。“111计划”是国家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计划,是目前高校创新引智工作的国家级最高平台。我校成为我省第二所入选“111”计划的高校,也是我省今年唯一入选高校。
  目前,我校拥有与国家科技部共建的细胞分化调控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与国家发改委共建的动力电源及关键材料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与国家教育部共建的黄淮水环境与污染防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绿色化学介质与反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4个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26个省厅市级重点实验室,20个省厅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3个省厅级协同创新中心。科研力量不断凝聚,高效的科研团队是我校科研能力的快速提升的重要保障。人才相继,共创科研新布局人才始终是我校的第一资源,我校在学术领军人才培育方面不断取得突破。在英国皇家化学学会(RoyalSocietyofChemistry,简称RSC)发布的2016年度“Top1%高被引中国作者”榜单中,我校环境学院博士生导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方向带头人孙剑辉教授入选“RSC综合化学领域Top1%高被引中国作者”榜单,是我省唯一一位入选者。在2月27日全球著名出版集团爱思唯尔(Elsevier)发布的“2016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CitedChineseResearchers)榜单”中,我校前沿物理与清洁能源材料河南省优势特色学科带头人、河南省特聘教授曹俊杰入选“物理学和天文学”学科领域榜单。这是曹俊杰继入选2014年和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之后,连续第3年获此殊荣。
  在省部共建的战略机遇面前,我校以特色学科、创新平台和重大项目为依托,引进和培养中青年科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郭海明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常俊标教授入选国家“万人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特聘教授保罗·科尼(PaoloConi)成功入选第12批海外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创新项目,实现了我校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新的突破。
  厚德博学,止于至善。师大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从未停歇,全体师生站在省部共建的高度,攻坚克难,不断提高学术硬实力和科研创新活力。万千改变浪潮之下,涌动着的是师大对于十九大说不尽的理想,讲不完的期冀。